興大延攬三位玉山學者 擴大教研量能與國際影響力

2018年教育部啟動玉山學者計畫(Yushan Scholar),升級薪資待遇並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,延攬國際學術研究人才來臺,擴充臺灣之教研量能與國際影響力。中興大學透過此計畫至今已延攬三位國際知名學者蒞校任教,2018年聘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格魯伊森姆教授(Wilhelm Gruissem)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(UCSD)杜武青教授,2020年聘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劉佳明教授。

格魯伊森姆教授前瞻作物研究 大型田間實驗

格魯伊森姆教授帶領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中興大學合組研究團隊,投入新水稻品種的農藝性狀測試。利用單基因座改善水稻中鐵,鋅和β-胡蘿蔔素含量,在水稻基因組中插入鐵和鋅轉運,鐵的貯存(nicotianaminesynthase1,ferritin)和β-胡蘿蔔素生物合成(carotenedesaturase,phytoenesynthase)的基因,以增加胚乳中鐵,鋅和β胡蘿蔔素含量。現與興大合作進行大型田間實驗,結果顯示在鐵鋅生物強化稻米胚乳中鐵與鋅的含量皆顯著上升。鐵含量高達13.9 μg/g DW,比野生型(3.3 μg/g DW)高約4.2倍,鋅含量高達50 μg/g DW,比野生型(31.1 μg/g DW)高約4.2倍。證實生物強化水稻在田間可以保持高鐵與鋅含量,此性狀可在田間穩定表現。此研究也將導入孟加拉、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或尼日利亞等國家的食用水稻品種,這些國家以稻米為其主食,且普遍存在貧血和鐵缺乏症。

此外,格魯伊森姆教授也推動木薯供源積儲 (Cassava Source-Sink, CASS) 計畫,致力於藉由改善葉片光合作用效率、加強醣類的運送能力,以及促進醣類在貯藏根轉換成澱粉,增加木薯的貯藏根與澱粉的產量。現與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進行密閉田間試驗,評估基因轉殖木薯的農藝性狀,該試驗場位於適合木薯生長的亞熱帶氣候,並且沒有木薯相關疾病歷史。在田間環境下生長8個月後,野生型木薯60444品種與基因轉殖木薯可以長到3.5公尺高,並具有10 kg的根。在 2019年的田間試驗,測試了89個獨立的基因轉殖木薯品系,從中選擇農藝學性能表現最佳的品系,2020年在奈及利亞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進行後續的田間試驗。結合田間試驗所得的數據與實驗室的生化和分生實驗數據,以及新陳代謝模型的預測,進一步了解並完善基因工程的策略。目前新的基因轉殖木薯正在進行田間試驗。

杜武青教授捐薪設置ENABLE Center 形成跨域研究風氣

杜武青教授2018年在中興大學成立工程技術與農業生技創新中心 (ENABLE Center),杜教授毅然一年捐出200萬薪資,搭配中興大學一年800萬,合計1000萬,一同鼓勵跨領域合作、培育與養成具潛力之校內跨領域研究團隊。該中心成立至今期間補助了 16 件跨領域團隊執行研究計畫,主持人共 39 位老師,學生共 117人,發表 27 篇期刊論文及 53 篇研討會論文,並向外部申請共 43件計畫。

在提升中興大學國際知名度部分,杜教授促成電資學院楊谷章院長、光電所裴靜偉所長、劉浚年教授與劉家名同學前往UCSD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,提升國內與國際學術交流,提升興大學生與教師研究能量及開拓視野,對臺灣學術與產業界有其必要性以及高效益。

杜教授同時媒合興學光電所鄭木海教授和劉浚年助理教授與Prof. Shaya Fainman (UCSD)合作。Prof. Fainman專注於研究矽光子晶片(Silicon Photonic  chip)開發應用於通訊、掃描及雷射領域。近來Prof. Fainman已經成功研製2個使用矽晶片集成電路完成微型光達晶片。這樣微型光達晶片具備1D和2D的快速掃描能力。

學術研究部分,杜教授和劉浚年助理教授也整合2D 掃瞄 Optical Phased Array (OPA)技術和1550 nm 垂直腔面發射雷射(Vertical-Cavity Surface-Emitting Laser, VCSEL) 應用在第四代光達,取得科技部的價創計畫:「1550-nm 固態光達光引擎模組於人眼安全之開發」,擬搭配臺灣合作廠商,組建實力堅強之產學開發團隊,為臺灣產業在國際上爭取一席之地。

影片:

YuShan Scholar Program Promotional Video

https://youtu.be/1_uGYkC5tJM

玉山學者計畫-杜武青教授 YuShan Scholar Program-Prof. Charles W. Tu

https://youtu.be/eF5YzdQ2v8U

Comments are closed.
彙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