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國際書展2月12至17日在台北世貿熱鬧登場!中興大學2月13日在國立大學聯展中舉辦「共話中興—暢談中興大學的百年變遷」講座,讓大眾更了解日治時期至今的興大發展歷史。其中既有興大篳路藍縷的草創歷程,也呼喚了許多鄰里居民對興大的回憶。
講座由興大圖書館林偉館長主持,興大水保系教授陳樹群、前共同科主任林景淵教授,及歷史系副教授暨校史館組組長蔡宗憲老師主講。今年中興大學創校百年,為臺灣首間歡慶百年的頂尖大學,學校出版了《國立中興大學前身: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》及《共話當年》兩本專書,透過作者解說,帶領讀者認識興大的淬鍊歷程。
陳樹群老師為國際知名水保學者,為興大校友,也是興大前農資學院院長,《國立中興大學前身: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》在其發想與支持下,由前共同科主任林景淵教授執筆完成。陳樹群表示,身為校友,對於母校有特殊的情感,此書記錄了興大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之間的校史,過往的歷史,越挖越有趣。
1919年設立的台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,為興大前身,後更名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、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農林學校,1928年併入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,校址就位於現今羅斯福路的台灣大學所在地。台大現保有的兩棟歷史古蹟,1925年設立的農場作業室(磯永吉小屋)及1926年啟用至今的行政大樓,均為興大當時的教學房舍與行政辦公室,台大與興大其實有相當深的歷史淵源。
林景淵老師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且為歷史學者,在陳院長的盛情邀請下,因而投入整理興大日治時期史料的工作。他指出,1928年高等農林學校併入台北帝大,成為附屬農林專門部後,在教師員額、經費、校地部分皆有增加,但農林部與帝大同為一家人卻非一家人,尤其表現在社團方面,皆分帝大與農林專門部兩團。
林景淵老師表示,每年學生平均最多150人,在學學生最多不超過200人,但學生社團數卻很多,其中最精彩的是相撲團與球隊。日本很重視社團,社團成員多有革命情感,如1932、1933年相撲隊優勝,師生皆出動參與活動。馬術隊當時的訓練完全是由日本的陸軍協助,假日時出借馬匹,供學生練習。
而1943年改制為台灣總督府台中高等農林學校,校地遷至台中,全校師生半夜從台北搭乘火車包車12點出發,上午6、7點抵達台中,學生們在台中車站前的合影,也是珍貴的歷史畫面。
《共話當年》的作者蔡宗憲老師指出,過去校史撰寫,多從學校角度出發,而此書採用輕鬆之方式,以居民角度搭配學校,因而訂名為「共話當年」。他表示,興大遷至台中之時,日本統治當局在選擇校地時,配合農田種植實驗之需,因此特別挑選綠川與旱溪中間,早期校地原是優良的農田,附近居民世代務農。學校與鄰里居民互動最激烈的,卻是為了擴增校地,徵收過程有人樂於讓地作為教育興學之用,但亦不免有人抗爭,所幸最終圓滿落幕。興大目前為開放校園,黑森林、體育場等場域均開放民眾使用,也是對週邊居民的一種感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