稿源:中興大學生科中心

國立中興大學10 月 31 日下午舉辦「惠蓀講座」,邀請中央研究院吳成文院士,以「我的學思歷程:生物醫學的研究及發展」為題,在生命科學院大演講廳發表專題演講。活動由張照勤副校長引言並致贈琉璃獎座,以表中興大學最高的敬意與感謝。現場座無虛席,葉錫東院士、楊秋忠院士、楊長賢院士、生科院黃介辰院長、昆蟲系趙裕展講座教授、生科中心侯明宏主任與研究發展組童鈺棠組長等多位師長蒞臨,與百名師生共同聆聽,氣氛熱烈。
吳院士在開場即道出一生投身醫學研究的初心:醫學研究能拯救無數生命。研究帶來的新知、藥物、診斷與治療,惠及廣大病患。而在百年之後,研究成果仍可繼續被後人使用,持續造福社會。對他而言,從事醫學研究可以是智慧上的滿足,更是一場終身追求真理與創新的旅程。
回顧學思歷程,吳院士分享,大學期間在圖書館首次看見 DNA 雙股螺旋的結構圖,為其精巧之美深深吸引,從而立志探索生命奧祕。吳院士說道「我想親眼看看DNA長什麼樣,甚至想摸摸它。」其後投入實驗室訓練,從清洗試管等基礎工作做起,逐步參與以大腸桿菌與輻射化學為主的研究,於大學畢業前即發表研究成果,確立走入科研之路。
吳院士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,曾於康乃爾大學、耶魯大學、愛因斯坦醫學院、法國巴斯德研究院與紐約州立大學等機構任職,投入分子生物學與基因轉錄機制研究。他以創新生物物理手段拆解轉錄的結合、起始、延長、終止四步驟,提出具啟發性的機制框架。其後建立可用於人類細胞的「穿梭載體」系統,並率先揭示轉錄因子中鋅離子結構的關鍵性,開啟「鋅手指」研究的新領域,對後續基因調控與蛋白質研究影響深遠。
返國後,吳院士先後創立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,推動我國生醫研究整合與跨域合作,並把基礎機制與臨床應用緊密連結。他在演講中指出,出任國衛院院長期間主導「國家型肺癌基因體核心研究計畫」,從建立由低到高侵襲性的CL1系列肺腺癌細胞模型出發,串聯基因體篩選與臨床問題,與陳健尉、楊泮池、白果能等同仁合作,發表「肺腺癌侵襲力與轉移性之基因體 cDNA微陣列分析」(Chen JJW et al., 2001),奠定後續轉譯研究的基礎。吳院士亦回顧EGFR標靶治療重點:未分型病人中,EGFR 無突變者對 gefitinib 反應不佳,而具 EGFR 突變者顯著受益。以臺灣為例,EGFR 突變在肺腺癌、女性與不吸菸者中特別常見,因而更凸顯「先檢測、後治療」的精準醫療策略。配合早期診斷(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)與治療進步(標靶治療、癌幹細胞特性活化),我國肺腺癌5年存活率由10%至15%提升為約30%,期望2050年能再增加到50%。
演講結束後,中興大學生物科技發展中心侯明宏主任特別致意,吳院士演講簡報中,說明的「肺腺癌侵襲力與轉移性之基因體cDNA微陣列分析」一文的第一作者為本校現任終身講座教授兼醫學院院長陳健尉,並感謝吳院士長年培育與栽培指導後進,其中亦有不少學者現投身於教學與研究中,對本校與臺灣生醫領域的人才傳承貢獻良多。
演講尾聲,在場聽講的葉錫東院士特別向吳成文院士道謝,感謝吳院士肯定本校獸醫院在牛、羊等大型動物研究上的能量與貢獻,並於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期間多次與中興大學交流。葉院士並以吳院士高齡九十歲,仍堅守研究崗位的身影勉勵在場學生,期盼青年學子學習宏觀抱負,延續臺灣生醫研究的熱情與實力。最後,吳院士與現場共勉:「研究是我一生最愛,從事生物醫學研究與發展,讓我感到年輕、快樂。」他也強調學術傳承與終身學習,從基礎到臨床、以實證支撐政策建言,盼青年持續投入,讓臺灣生醫實力綿延不輟。
